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?
2024-04-10 02:00:55  阅读数 380

-风景,在课堂(2023.4.12)

关于“解决问题”,常见这样的提问—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?

怎么提出问题呢?又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?以下举例说明。

一、掌握规范的格式

首先,通过讲授,告知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。是先提出问题,再列式计算。

以下题为例:一组植树14棵,二组植树9棵,两个组一共植树多少棵?还能提出什么问题?

有学生如下解答:

提出问题:一组比二组多植树多少棵?

列式解答:14-9=5(棵)

先提问,再解答,格式规范而完整。

二、沟通问题的关系

师:还是这题,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?

生:二组比一组少植树多少棵?

师:行不行?

生:行。

师:怎样算?

生:14-9=5(棵)

师:比一比,与刚才提出的问题,有什么关系?

生:两个问题,算式一样,得数一样。

师:看得真清楚!那还有什么问题也和这两个问题算式一个样?

生:一组和二组植树相差多少棵?

师:同意吗?

生:同意!

师:谁听讲好?再把这个问题说一遍?

生:……

师:我们发现三个问题,算法都一样,谁能把三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?

生:一组比二组多植树多少棵,二组比一组少植树多少棵,一组和二组植树相差多少棵。

生:……

【回顾与反思】

以上过程,围绕提出的问题,通过组织学生比较算法,帮助学生沟通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,以实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,以少驭多的学习目标。

三、基于已知提问题

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”,是要求学生基于已知条件提出问题,在教学方式上,不宜直接告知,而是需针对学生的已有数学表达适时进行厘清与引导。

1.捕捉错误,生成资源:不增加条件提出问题

师:一组植树14棵,二组植树9棵,有同学提出问题—一组男生植树10棵,一组女生植树多少棵?

生:我会算。14-10=4(棵)。

师:这样提出问题,行不行?

生不敢肯定。

师:“一组男生植树10棵”与“一组植树14棵”,两个条件有不同。谁的眼睛亮?

生:我的眼睛亮!

生:“一组男生植树10棵”,题目里面原来没有。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条件。

师:你们同意?

生:同意。

师:谁把你们的发现再来说一遍?

生:“一组男生植树10棵”,不是题目里面原来就有的条件,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条件。

师:这样可不行。谁知道?

生:因为我们提问题,需要按照题目当中已经有的条件来提出。

师:大家说得对!如果提出“一组男生植树10棵,一组女生植树多少棵?”就变成了先补充条件,再提出问题。需要不需要?

生:不需要。

【回顾与反思】

基于条件提出问题,尤其是不能增加条件是基本要求。先补充条件再提出问题,这种做法,不宜直接告知,只有当学生作业当中恰好出现,才能作为不符合要求的错误,更是将其当做资源来应用,组织学生开展讨论。

2.发现创意,引领思考:可多步计算

师:一组植树14棵,二组植树9棵,有同学提出问题—一组植树的一半和二组一共多少棵?谁会算?


生:一组植树14棵。14棵的一半是7棵。7+9=16(棵)。

师:这样提出问题,与刚才的问题,哪里不一样?

生:算式不一样。

生:要用一组的一半加上9。

师:这个问题不是直接算加法,需要先怎样?

生:找到14的一半是7,再算7+9。

师:这样提问,需要算两步,行不行?

生:……

生:行。因为虽然算两步,但是用的都是原来题目当中就有的条件。

师:谁再说?

生:我认为行。因为没有补充条件。用的都是原来题目当中就有的条件。

【回顾与反思】

“还能提出什么问题”:既需要看到错误,将其作为资源,给学生“提出问题需要基于已知条件,不能补充”的提醒;也需要看到亮点,将其作为特例,给学生“提出问题可以多算两步”的努力目标与思维提升。透过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”看到课堂上别样的风景。